backgraound-image

最初的哲学认识

背景

我把世界看作一个场景,主角是我,周围的一切都是背景,确切来说只有我能思考,其它人或事物都是陪衬。因为我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他人也理解不了我的想法。我就像活在一个盒子里,如一只蚂蚁,只是无脑的到处爬。漫无目的的爬也许是出于本能,也许只是很多蚂蚁都是这样。因此,我产生了许多疑问:这个混沌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我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后来又自我安慰道:这是什么狗屁问题,以我一个蝼蚁之资也敢妄图窥探宇宙的奥秘?活在当下,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天,即使最后归于尘土也要在有生之年过得风风火火,

但后来我发现我什么也做不好!我自诩天分不差,花大力气学一门课,立志考全年级最高分,然而现实疯狂打脸!我怀疑努力够了,是不是方法技巧上有问题?找了 Scott H. Young 大神一年学完 30 门 MIT 的计算机课程的方法论以及其它乱七八糟的技巧,发现根本就不得要领,或者说就是些废话。比如:要学会提问题,不断提问题直至把概念搞清楚。????我向来被人吐槽爱钻牛角尖,但我从来都没有觉得把概念搞清楚过,甚至越来越糊涂以至自我怀疑。想必人们都有过这样被孩子追问的经历 他们会问你为什么事物是这样的 你尝试着 给他们一个答案 而他们却会继续追问 不管你对他们说什么 他们总是要求更多的理由 更加充分的理由 更加清晰的理由来回应 并且跟着你的思维方式思考。又有人想说要把握一个度,可他们自己内心能解释这个度吗?你自己都说不明白又怎能叫别人明白或者相信?

上了大学后我才发现什么也做不好就一个字——混。不仅我混,我周围的人在我看来基本上都是这样,我还没见到或者是没发现那种在某一科已经深入学习的人,30 多门科目如今看来除了少许记忆并没有收获满满的感觉。即将面临毕业,身无长物,有的人考研,有的人工作,有的人出国或者继承百万家产,我又该去向何方?找工资低的不愿去,工资高的又不要。有的人说眼高手低,有的人说都怪自己不努力。我意识到了我的天资有限,我意识到内心深处的惰根性,我意识到了我不喜欢任何东西,包括我自己!

后来有人和我说,每个人的理想最基础的都是财富自由,有钱啥都好办,没钱啥都不好办。而寒门子弟最有希望跨越阶级的无非就是学历,即使这张纸并不代表你的能力。道理我都懂,但是你和一个小学生说,地球的另一边可以看到奥特曼,有好多好吃的,你看有几个能到达彼岸。当然,他爸带他去的不算。

再后来有人和我说,最大的动力是热爱,找到它并专注下去就会成功。道理我又懂,我找到了热爱的东西我哪有闲工夫问你?况且又有人说,爱好不能当作工作,否则你连爱好都会没有。这也解释得通,世上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重复性劳动,因为当今社会分工高度细化,一部分人做的工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必须工业化生产,在既定的框架内做事才不会出错。

至此,我的脑海里一片混乱。为什么混乱,因为这个世界是混乱的,说的好听点叫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者是成功不是一种能复制的既定模式,亦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深得体会。大二暑假我打算做一个四足机器人,身体用 3D 模型绘制后打印出来,控制用 stm32 开发板,安装 12 个电机控制各关节。这样貌似也不难,而实际情况远远不止于此。同样的四条腿同样的零件装上去后机器人背部却不一样高,直接调整会导致编程时电机旋转角度不可控。假设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背部找平了,电机会出现累计误差,使得机器人再次不平。解决方法是周期性初始化,但软件可以初始化,硬件可初始化不了,至此只能做出一个看起来别扭的四足机器人。我不是想臻于完美,但是连基础的功能都像是攒出来的,甚至连问题都找不到。难道我要从底层了解开发板的控制逻辑?再去学机械的精度控制?这给了我一种感觉,生活中充满了各个不确定的因素让你失败,你无法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你只能将就!理论就是理论!实际只能在你现有认知水平找一个你费尽脑汁的垃圾解决方案。

后来,我在一门公开课中得到了答案——MIT 的电路与电子学。第一堂课叫集总电路抽象,一脸懵逼的名称。它为后续的电路学习提供了这样一种逻辑,日常生活中的电压电流的测量数据经过收集整理,发现或多或少满足同一个公式或定律,也就是一些阻抗定律(欧姆电容电感定律),而这个定律可以衍生出普通测量测不到的参数——阻抗,因此新的测量方式诞生,利用定律测阻抗。通过阻抗参数的配合可以构造我们常用的功能元件,放大器,电桥等模拟电路。进一步的,这些功能元件不断作为组成单位构成更大功能更丰富的新组成单位,CPU,数模转换器等。而上述过程我用了或多或少描述,关键点是公式和定律是一定程度的简化。为什么能简化?因为不简化没法应用,而简化的部分形成应用条件,对于集总电路来说叫做集总问题规定,接下来才能建立后续理论。这么一个过程是对具体问题的一种抽象,这种抽象能概括本质内容,忽略次要因素。究竟忽略多少,这取决于要解决的问题。麦克斯韦方程组能解决没有集总电路规定的问题,而这又能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上述过程告诉我,要解决这样充满了随机性的问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问题抽象出来形成解决问题的工具。我显然是做不到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提出我这样空洞的问题的人历史上绝不是少数,肯定有无数大神研究过,我需要做的就是汲取经验。为此,在认知方面我找到了哲学,我小时候以为一群闲的蛋疼的人研究神学,研究意识形态,搞出宗教忽悠人的学科。我需要全面审视下这门学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再到后来,我读到哲学可以说是现代科学的始祖,我们在一些黑盒子上建立世界观,类似于我们能用手机通讯,但我们不知道手机内部发生了什么。只会用手机固然很好,但手机坏了可以找人修,自己脑子坏了只有自己才能对症下药。所以有必要窥探下自己世界观建立的基础,不说改造世界,只是让自己活得明白点。

哲学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是: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称“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虽然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着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其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 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着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后现代主义把哲学定义为创造概念的学术。 哲学所涉及的研究范畴是其它学科的总和,它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世界观。 哲学是研究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范畴涉及到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对象、概念和内容,哲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哲学和其他承述问题方法的差异是有批判性的、有条理的方法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辩论。

古希腊哲学家经常提出问题,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形而上学、伦理学、知识论。后出现不同分支有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而得到答案的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当前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现在我全凭脑袋构想。比如人死后会怎样?世界的起源是什么?

笛卡儿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

在西方,形而上学共有三个传统分支: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作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而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只是各持己见,而又没有交集的讨论。在现代科学发轫之前,科学问题被当做形而上学的一部分来研究,被称为自然哲学。术语“science”(科学,拉丁语 scientia)原本只有“knowledge”(知识)的意思。然而,随着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自然哲学逐渐转变为了一种源于实验的经验科学,与哲学的其他领域分道扬镳。到了十八世纪末,它开始被称为“科学”以示其与哲学的区别。从那时以后,“形而上学”被用来指代对存在本质的非经验性哲学研究。一些科学哲学家,例如新实证主义者,声称自然科学排斥形而上学的研究,而其他科学哲学家对此强烈反对。

伦理学

伦理学系统性地思考和研究关于道德观念方面的问题,像善与恶、对与错(right and wrong)、美德与恶行(vice)、正义与罪行一类的概念。

伦理学主要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与描述伦理学三个领域,同时加上因应实际议题上的应用伦理学,共四种研究领域

知识论

知识论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目前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认识论翻译自英文 epistemology。关于知识的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书中他发展了知识的定义。我们知道,想要被定义为知识,它必须是被证实的,并且必须被我们相信是真的。苏格拉底认为这还不够,人们还必须为之找到理由或证明。

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被证实的真实的信念(被相信的事物)。

这个定义暗示我们不能因为“相信一件事并且那件事是真实的”便说我们知道(了解)这件事。一个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病人相信他很快会康复,即便日后事实如此,我们不能说这个病人知道他会好,因为他的相信在当时缺乏证实。

因此知识由于证实而区别于人们所相信并且真实的事。认识论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恰当地证实真实的相信。人们有时将这称为实证理论。

《泰阿泰德篇》中的定义认为我们可以相信一件事而不去知道它。它暗示我们可以相信一切我们所知道的事。这样,我们可以知道的事是我们可以相信的事的子集。

逻辑学

逻辑学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是对有效推论的哲学研究。逻辑被使用在大部分的智能活动中,但主要在心理、学习、哲学、语义学、数学、推论统计学、脑科学、法律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内被视为一门学科。逻辑讨论逻辑论证会呈现的一般形式,哪种形式是有效的,以及其中的谬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在哲学里,逻辑被应用在大多数的主要领域之中:形而上学/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及伦理学。

在数学里,逻辑是指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某个形式语言的有效推论 [2]。主要是演绎推理。 在辩证法中也会学习到逻辑 [3]。数理逻辑是研究抽象逻辑关系和数学基本的问题。

在心理、脑科学、语义学、法律里,是研究人类思想推理的处理。

在学习、推论统计学里,是研究最大可能的结论。主要是归纳推理、溯因推理。

在计算机科学里, 是研究各种方法的性质,可能性,和实现在机器上。主要是归纳推理、溯因推理,也有在归纳推理的研究。

美学

在欧洲又名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乃哲学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欧洲的美学概念的词语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力山大·葛特列·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 19 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德语: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以上是阐述了我的一些想法,粗略的抄录描绘了哲学的大致内容,旨在建立一个对哲学的初步认识。在经过一番查询后得出从哲学史入门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之后会做读书笔记以及结构的梳理。

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