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笔记真的有用吗
本文是为了在知乎宣传 pkmer 写的水文…
看这篇文章之前,需要明确一个问题——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为了记录生活?还是为了知识管理?
现实是,绝大多数人仅仅是生活就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在我周围的许多人,脱离学校之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的坐下来学习了。他们可能忙于工作、照顾家庭、社交活动等各种事情,对于学习的需求和兴趣也逐渐淡化,直到迫不得已才会重新捡起书本学习。
学习不是一件易事
学习本是一件终身学习的事,可太多太多的人把学习想象得太简单了。以为花点时间正襟危坐,看看书,做做习题就算是学习了。但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
- 研究。有计划与有系统的收集、分析和解释资料,直至解决问题的技能。
- 协作。协调,同步,实验,合作和设计。
- 沟通。感知、直觉、表达、可视化和解释。
- 创意。想象力、模式识别、欣赏、创新、推理。了解复杂的自适应系统。
- 信息。了解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以及如何查找未知信息
- 组织。个人图书馆事业。个人分类和分类法。
- …
这些问题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提到,仅仅是阅读就有四个层次:
- 基础阅读:脱离文盲的阶段。
- 检视阅读:略读以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 分析阅读:把握整体、细节以及反思。
- 主题阅读:从一大堆资料中检索汇总成有用的主题内容。
显而易见的是,许多人连检视阅读的层次都达不到。这不是危言耸听,小学初中高中的应试教育都是基本上忽略了检视阅读的培养,分析阅读对整体性的把握,压根没有主题阅读的培养 (仅以个人经历为参考)。仅仅靠那几十本教材,能培养出合格的分析阅读者,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直到高考才能体会到世界的参差。再进一步,不乏有一群本科生,研究生,连读个论文都需要手把手带,本就是连主题阅读的层次都没达到吗?
所以,阅读本身并不是一件易事,学习更不易。
学习是个人的事
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他说的话,你可以再问他问题,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然而,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间题时,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当然,这并不是说,如果有一位活生生的老师能回答你的问题,你就用不着再多做功课。如果你问的只是一件简单的事实的陈述,也许如此。但如果你追寻的是一种解释,你就必须去理解它,否则没有人能向你解释清楚。更进一步来说,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从了解他所说的话,来提升理解力。而如果一本书就是你的老师的话,你就得一切靠自己了。
学习阅读不仅仅是记忆,还需要思考,感觉和想象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注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问光的速度是多少,结果是 30 万公里每秒。但这个结果对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这也算不得上学习,只算得上是记忆。但是光速如何计算出来的对人的启发意义是巨大的:
- 在 1676 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Olaf Römer)第一次测定了光速,他是通过木星卫星的掩食来测量的。
- 大约 50 年后(1728),天文学家布拉德雷(J.Bradley)根据所谓的光行差测定了光速。
- 直到 1849 年斐索(H.Fizeau)才在地面上用望远镜实现了测量光速
- …
- 在 1972 年,波长和频率的乘积给出了迄今为止光速的最精确的值:c = (299792458 ± 1.2) m/s。测量误差范围± 1.2 m/s 是由于 605.7nm 的 86Kr 线的重现不精确导致的,即因为长度标准的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如何解决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问题,也可以怀疑这接近 300 年才测出精确的光速到底值不值得,这一切取决于你自己的角度。单单记住光速的整个测量历史,测量结果,是帮助不了你将这些东西迁移到或者应用到你所熟悉的领域的。你必须自己思考,自己感受,感觉,想象,直到创造。谁都帮不了你!
记笔记和学习的关系
很少有人说记笔记完全没用,为什么?因为这本就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只能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
你说笔记完全没用,那么我可以反驳你做笔记的方式不对,做的笔记数量不够,为什么我觉得有用,总之大多数人总能找到不止一个理由反驳你。并且做笔记是一个上进的表现,是一种学习的表现,没道理没用。
如果你说非常有用,不得不记。那么又会有人反驳你为什么我觉得这样做没用?为什么有许多大佬不记笔记也比你优秀?真大佬都是用 txt 记笔记的,你这属于是自嗨…
而学习就和记笔记很像了。有些人不怎么学习能考高分,有些人吃奶的劲儿使出来也考不高。有些人不怎么记笔记也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有些人记笔记就是抄书,结果是个麻瓜。
学习是一种能力,和驾驶一样,天天学习理论知识之外,对应变能力,熟练度等都有要求,你不止得学,还得实操,还得有熟练度,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而记笔记就是锻炼这种能力的一种方式。当有一天依靠笔记系统能像开车一样如愿到达目的地时,学习才算有一个阶段性成功。
总结
对于普通的笔记用户,现在的笔记软件是不是过于复杂了?例如双链、模块化笔记、多维表格、各种视图功能、笔记用户主页等,这些功能是小部分人的自嗨,还是真正的大众笔记用户的需求。
不是笔记软件过于复杂了,而是学习这项能力的养成实在是太复杂了。双链,表格,白板,图谱,标签,多维表格,这些都是不同的人的不同尝试,尝试以符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果你觉得你学习能力足够,大可不必在乎这些东西。如果你觉得需要找寻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以看看开源的 个人知识管理,目的是分享知识管理的知识,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