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aound-image

笔记分类方法的思考

笔记分类的目的是结构化目录,以使得笔记内容能快速被定位和检索。

基础分类

笔记分类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不重不漏”,要做到也比较容易,只要用集合的思想即可。举个例子:

所有笔记分类以物质划分界限:

这样就能不重不漏的分开所有笔记,但这范围太大了,需要进一步缩小范围:

这又细化了一层,但绝对能做到不重不漏。但问题是只要分类一多,集合间的交叉会呈指数级增长,在归类和检索时都会产生不知放到哪个集合里的麻烦。如果能在分类的标准上下功夫,即尽量避免交叉领域的出现,即可大大简化分类:

随之带来的问题便是“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笔记”应该放在哪?如果我人为的否定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笔记,是否会好多了。但这在很多领域上的交叉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数学和计算机领域。

我一方面想断绝各领域的联系使得分类更确定,另一方面又被迫接受万事万物总存在联系的事实。如果能折中一下就好了,于是我有了下述思路:

  1. 总有一些领域老死不相往来,只要分类够大,在目前的认知范围内是绝不可能产生联系。
  2. 只要分类到一定程度,我就能手动处理建立联系的文件夹,新建一个关系文件夹也无所谓,因为能顺利找到。
  3. 理论上说,一级文件夹分十类,二级文件夹分十类,这就能快速分类一百个不相干的领域。如果在一个领域内产生 1000 篇笔记,那就是十万篇笔记。因此,我用三级文件夹可以管理十万篇笔记。
  4. 如果分类进一步合理细化,增加分类数量,三四级文件夹管理百万篇笔记应该绰绰有余。
  5. 至此分类思路成型。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确定分类标准?

没啥思路,看看别人怎么分的吧:

没办法,这些东西大多服务于笔记方法,而不适用于我所谓“不重不漏”的分类,只能自己生造一个。

看过一点哲学史,在《philosophy for everyone》一书中提到的“哲学是想出正确思考事物的一种活动”(the activity of working out the right way to think about things.)。如果按这个思路来分类,万事万物都可以分类到哲学这个大概念下,正是由于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我才做的笔记,这一切都是哲学活动。这里,我确定了总的分类都是依靠这样定义的哲学来分类的,即认识世界的手段有哪些。

以认识世界的手段为基础开始分,我在维基百科,各大哲学概念的迷雾中,找到了个人认为正确的一级分类方式:

现在用集合的思想检验一下是否做到了“不重不漏”,我的基本思想是我认为认识事物有这么一个流程:实践 ->科学 ->哲学 ->玄学,这四步涵盖了我认识世界的所有步骤,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到其它方法了:

至此,一级分类分了四类,可信度逐级降低,认知的越深入,迷茫也越多。这离我预想的十级文件夹远远不足。因此,我开启了二级分类:

二级分类要简单得多,因为有了一些参照:

如果严格按照上述思路设立文件夹,增加了文件夹深度而并没有大的收益,一页只有三个文件夹,大大浪费了分类的作用。因此,配合编码只取具体的学科分类便好,于是有:

至此,一级目录诞生,并且部分有着三层分类的作用,按照这思路,直到分类到该学科有较复杂的交叉领域,也不过三层文件夹嵌套。

那么接下来分类下一级文件夹的内容?

这还分个屁啊,这半年来我做了大概两千条笔记,被这二三十个文件夹吃得死死的,没机会折腾过进一步分类了。用得多的大都是专业领域,按照学科大纲细分至三级文件夹就够了,这样简单的分类却能管理我半年来所有笔记,这是我当初没想到的。

检验基础框架搭建得是否成功,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随意取一个中图法的分类,看是否能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将笔记归到大类里。

最后需要处理的是,一个细分领域下笔记间如何组织和笔记内如何组织的问题。

笔记间组织

基础框架搭建好了,下一步就是在该细分领域如何构建进一步的分类。

根据工作流程,我很自然的将笔记分成四大类:

这里我需要解释几个为什么:

  1. 为什么要分四大类?因为这是我工作流程,每一部分的产出独立成文。很多时候我查询笔记并不想看到什么概念,而是想直接使用结论;想弄清楚概念,又不想看到应用。
  2. 为什么用文件夹分类?如果采取 yaml 区分会导致在一个文件夹里有相当多的内容,脱离 ob 就没那么好找了。如果采取标签的方式区分,这会和其它大分类下的内容产生混淆。
  3. 如果 core 文件夹太多文件和文件夹怎么办?那是因为没分好子类,这个时候重构文件夹即可。
  4. 如果我有灵感,我需要在很深的目录下找到分类并新建文件,会不会太麻烦?脱离分类我还有个 Inbox 文件夹,用于收集这些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 record 文件夹不需要。很多时候我开了坑但许久未填,导致 Inbox 的内容太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record 文件夹定时收集那些搁置的内容,以便哪天有兴趣了好处理。而 ob 又能通过脚本或者 dataview 汇集分散在这些文件夹里的搁置项,所以很流畅。

笔记组织实操

以我写的这篇笔记分类方法为例,我以这样的思路放置:

实际的文件夹是:

目前并不需要二级分类,而相对复杂点的就是我学习计算机创建的文件夹,以学习 obsidian 写的常用 api 和代码片段为例,思路是:

实际的文件夹是:

这个复杂在哪呢?复杂在对计算机科学的子分类上,完整的分类是这样的:

我借此进一步简化为:

  1. 理论计算机科学
    1. 数据结构和算法
    2.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
  2. 计算机系统
    1. 计算机软件
    2. 计算机体系结构
    3. 计算机操作系统
    4. 计算机网络
    5. 计算机硬件
  3. 计算机应用技术
    1. 人工智能
    2. Web

因此,我在文件夹中呈现的形式为

即使如此庞大错杂的学科分类,依然在形式上做到了简洁。只要我用不上的,都可以砍了,如果要用了,编码体系能很好的插入不同的分类,有一定的扩展性。难点在于对整个体系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比较合理的分类。退一步说,每个人涉及到的领域实在是小,追求完美的分类又何必呢?图啥?演绎法不好用不还有归纳法嘛!

最后,笔记内如何组织也是一个痛点,大纲笔记,主题笔记,卡片笔记,疑问式笔记,自顶向下记笔记还是分而治之;应该幽默诙谐的记笔记,还是要严肃认真的记笔记?笔记如何快速重构?等等等等…